黃麴毒素的危害與來源
黃麴毒素(aflatoxin)是由黃麴菌 (Aspergillus flavus) 和寄生麴菌 (A. parasiticus) 所產生的一類致命真菌 (黴菌) 毒素,以 aflatoxin B1 的毒性和致癌性最為顯著。它不僅對人類和動物的肝臟有高度毒性,還具致突變性與致癌性,被公認為真菌毒素中的致癌之最。由於臺灣高溫潮濕的氣候易促使黴菌孳生,食品保存不當時,黃麴毒素容易污染並超標。此外,其耐高溫特性讓一般烹煮和加工製程無法完全去除,需加熱至237~306°C才會分解,更凸顯妥善保存食品的重要性。
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的食品:花生製品、開心果、米、玉米製品、乾燥香辛料等
黃麴毒素在高溫潮濕環境下容易滋生。歷史上,糧食被黃麴毒素污染引發的中毒事件曾造成重大損失。例如,1970 年烏干達發生因食用受污染樹薯而中毒死亡的案例,1974 年印度也有 397 人因食用受污染的玉米中毒,其中 106 人死亡,顯示其危害之深遠。
在台灣,氣候高溫潮濕,使得花生粉、花生糖等食品容易檢出黃麴毒素超標。除了花生製品,其他如榖類、種子、堅果、豆類發酵製品、中藥材等,也面臨相似的污染風險。此外,根據歐盟 2024 年 RASFF 通報,堅果種籽類如花生、開心果,以及草本植物香辛料如豆蔻和乾燥香辛料,還有穀物類如米類和部分玉米製品,也常被通報檢出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檢驗的重要性與預防措施
食品安全的保障離不開嚴格的檢驗措施。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署 (TFDA) 強調,業者應建立健全的供應商管理機制,並加強倉儲管理,對原料或產品進行嚴格檢驗,確保符合法規要求及驗收標準。
有效的儲存與流通環節管理是預防黃麴毒素的關鍵。食品應存放於乾燥、通風的環境中,避免受潮,或者冷藏保存以減少黴菌生長的機會。建議儲存溫度控制在 20℃ 以下,相對濕度低於 50%,以降低黃麴菌繁殖的風險。為了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食品包裝應保持完整,並在冷藏環境中進行流通與銷售,這樣可有效減少黃麴毒素的產生。
國際間黃麴毒素限量標準
黃麴毒素風險是全球食品安全的重要議題,若管理不慎,恐造成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威脅,因此世界各地因飲食習慣、氣候條件及法規要求,制定了各自的檢測標準與限量規定,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
歐盟EU
歐盟針對可直接供人類食用的花生製品將總黃麴毒素限量定為4 μg/kg,穀類加工製品為 4 μg/kg,與台灣限量標準相同,亦針對果乾、花生油籽、堅果、穀類、香辛料植物、嬰幼兒食品、乳品類 (黃麴毒素M1) 等制訂多項嚴格的限量標準。(EU) 2023/915
美國FDA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 將20 ppb定為普遍人類食品 (包括花生及其製品、巴西堅果、開心果) 中黃麴毒素提交扣押建議或進口拒絕建議的標準 (action level),乳類 (milk) 則將黃麴毒素M1訂為 0.5 ppb。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的黃麴毒素限量標準依 GB 2761-2017《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為基準,針對花生及其製品設定了 20 µg/kg 的限量,另針對穀物、豆類、油脂、調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制訂相關黃麴毒素限量。
台灣
台灣「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中將米、玉米及麥類原料總黃麴毒素限量訂為 10 μg/kg,穀類加工製品為 4 μg/kg,供直接食用的花生為 4 μg/kg,另針對堅果油籽及黃豆類、香辛料類、果乾類等各類食品訂有詳細的限量規定。除了總黃麴毒素的規定之外,也針對穀類、堅果油籽及黃豆類、果乾類、香辛植物及嬰幼兒食品等,各自訂有黃麴毒素B1限量標準,針對乳及嬰幼兒食品也訂有黃麴毒素M1限量標準供食品業者依循。更多詳細的限量規定彙整可參考
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
如何檢測黃麴毒素?
TFDA公布的 「食品中黴菌毒素檢驗方法-黃麴毒素之檢驗」,可適用於香辛料、油脂、花生、玉米、穀類及其製品中黃麴毒素B1、B2、G1及G2之檢驗。檢體經萃取及淨化後,以高效液相層析儀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HPLC) 串聯螢光檢出器 (fluorescence) 進行檢驗分析。
若您有食品中黃麴毒素檢驗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
★ 手機瀏覽可直接
LINE@詢問!
★ 或直接
留言寫下您所需的服務需求
★ 或直接電話撥打網頁下方洽詢專線
引用資料來源
※ 本文由SGS食品服務部編輯小組整理編撰,若他方引用本網頁相關文章內容亦應註明出處,並應確實遵守著作權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