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質玉米是什麼? 有哪些用途?
玉米是台灣各地普遍種植的重要雜糧作物,其中硬質玉米的籽粒澱粉含量高,用途廣泛,種植到採收的過程中皆可機械化,且需水量低,適合大規模種植降低生產成本,目前主要為飼料用途,也被用來製作玉米澱粉、玉米穀粉、玉米粗粉或玉米加工食品,例如玉米點心、玉米脆餅等。
國產硬質玉米種植現況與常見品種
近十幾年來,全球的糧食價格大漲,帶動台灣原物料成本上升,102年起農委會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期望能活化農地及提高糧食自給率,並全面推廣契作硬質玉米,且以固定價格收購契作玉米 (2022年新增收購價格調整機制)。目前台灣主要產地在台南、嘉義地區,種植的多為臺農1號、臺南24號、臺南29號、明豐3號、臺農7號、明豐3號及農興 688等品種。
雖然近年來國際玉米價格大漲,但只要進口價格與契作收購價格間存在利差,就可能存在不肖業者以進口玉米混充國產玉米繳售賺取價差。為杜絕此種投機行為,農民繳交契作硬質玉米給農會時,農會皆會留存樣品,便於日後可利用科學技術追查是否有混充情形。
SNP判別技術
SGS 食品實驗室可提供國產硬質玉米的判別服務,基於國產與境外硬質玉米的遺傳與管理差異,依據單核苷酸多型性 (SNP) (註1) 設計出數組分子標誌,分析SNP分子標誌訊號之多型性變異狀態,作為區辨國產硬質玉米之相關依據。
(註1):單核苷酸多型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指的是DNA序列中的單一個鹼基發生變異,也就是指序列中某個位置的A、T、C、G改變。SNP是族群中普遍存在的遺傳變異現象,可以被視作一種分子標記。
基改玉米議題
目前台灣在地種植的硬質玉米並未開放基改品種,農民向種苗商或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購買種子後,進行播種,採收後不可自行留種,以免後代產生性狀差異或生長弱勢。然而台灣開放進口特定品系的基改玉米,可作為食品及飼料用途,依食品標示法規規定,以基因改造黃豆或玉米為原料佔最終產品總重量5%以上之食品,必須強制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字樣 (部分型態產品因不含轉殖基因片段或蛋白質,得免標示),若業者使用核可的基改玉米為食品原料,需於終產品包裝上如實標示。反之,若食品業者採用進口非基改玉米作為原料進行加工,需留意並確保原料未摻混基改玉米。
SGS憑藉著專業的食品檢驗技術參考國際方法建立「
轉殖基因篩選」檢測技術,透過此項檢驗技術可檢測您的產品是否含有常見之基因轉殖片段,若篩選出含有基因轉殖片段,可利用
衛福部玉米轉殖品項之轉殖品項特異性定性檢驗方法檢驗是何種基因轉殖品系,最後使用定量檢驗,檢測產品中所含基因改造成份之比例,經由逐步檢驗來降低檢測成本,為您的產品做全面把關。
※ 本文由SGS食品服務部編輯小組整理編撰;若他方引用本網頁相關文章內容亦應註明出處,並應確實遵守著作權規範。
若您需要基改玉米相關測試服務,歡迎您馬上詢問!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