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美國四種食源性疾病的食物污染來源,美國跨機構食品安全分析合作 (The Interagency Food Safety Analytics Collaboration,IFSAC) (註1) 收集和分析了1998年至2019年間共1532件食源性疾病爆發的資料 (943件沙門氏菌Salmonella、269件大腸桿菌 O157 Escherichia coli O157、51件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114件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進行統計分析 (註2) 後得到下列4個主要結果:
- 沙門氏菌疾病來自多種食物
超過 75% 的沙門氏菌疾病歸因於七類食物:雞肉、水果、豬肉、播種蔬菜Seeded Vegetable(如番茄)、其他農產品(如堅果)、火雞和雞蛋。
- 大腸桿菌 O157 疾病最常與行栽蔬菜作物Vegetable Row Crop(如綠葉蔬菜)及牛肉有關
超過 75% 的疾病與這兩個類別有關。
- 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引發的疾病最常與乳製品和水果有關。
超過 75% 的疾病歸因於這兩個類別,但由於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爆發的罕見性,使得這些估計結果不如其他病原菌的可靠。
- 非乳製品曲狀桿菌疾病最常與雞肉有關。
超過 80% 的非乳製品食源性疾病歸因於雞肉、其他海鮮(如貝類)和火雞,其中曲狀桿菌疾病最常與雞肉有關。乳製品的歸因百分比未包括在內,因為大多數食源性曲狀桿菌爆發與未廣泛消費的未經高溫消毒的牛奶有關,為了凸顯其他廣泛食用的食物中曲狀桿菌的問題,因此在計算時排除了乳製品的數據。
(上表節錄自IFSAC所發表之原文報告。)
新制「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
台灣的「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已於今(2021)年7月1日正式實施,面對食品中潛在的沙門氏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及大腸桿菌O157風險,相關食品中的衛生標準整理如下,若業者製造或販售以下類別產品,應做好微生物的自主監控管理,確保產品符合衛生法規。
- 沙門氏菌:乳及乳製品、嬰兒食品類、生鮮即食食品及生熟食混和即食食品類、飲料類、冷凍食品及冰類、其他即食食品類。
- 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乳及乳製品、嬰兒食品類、生鮮即食食品及生熟食混和即食食品類、其他即食食品類。
- 大腸桿菌O157 :H7:生鮮即食食品及生熟食混和即食食品類、未經商業殺菌之鮮榨果蔬汁、添加少於50 %乳品且未經商業殺菌之含乳鮮榨果蔬汁。
SGS熱門微生物檢測套裝服務
SGS食品服務部提供多項食品衛生指標菌、指標病原菌的檢測服務與套裝服務,可協助食品業者監控生產鏈與產品的微生物風險,其中也包括台灣食品業者比較陌生的曲狀桿菌檢測服務。
- 腸桿菌科、沙門氏菌
- 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
- 病原性大腸桿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
- 總生菌數、大腸桿菌群、大腸桿菌
- 大腸桿菌群、大腸桿菌
- 總生菌數、大腸桿菌群
- 曲狀桿菌
<更多微生物檢測需求請直接
與我們聯繫詢問>
(註1) IFSAC (The Interagency Food Safety Analytics Collaboration) 是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DC)、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和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 ( FSIS)之間的合作項目。該小組成立於 2011 年,旨在改進聯邦食品安全分析工作的協調,並解決食品安全數據收集、分析和使用的跨領域優先事項。
(註2) 所使用的數據已排除下列狀況:未知感染源或污染食品的事件、感染源非單一病原菌 (包括非本上述4種病原菌者、非O157的大腸桿菌、非Salmonella enteritidis的沙門氏菌)、確認或懷疑的食品或食品成分不只一種者,所使用的數據年份愈久遠,所佔影響權重愈小,但近五年的數據權重相同。
※ 本文整理翻譯自美國IFSAC 2021年10月所發表的文件「Foodborne illness source attributionestimates for 2019 for Salmonella, Escherichia coli O157,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Campylobacter using multi-year outbreak surveillance data,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