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洽詢

產業知識

Domain Knowledge
食品/農產品
2025/04/22

塑膠微粒:潛在風險及汙染食品途徑

內文出處 SGS食品服務部編輯小組整理
  • 16890
塑膠微粒:潛在風險及汙染食品途徑

塑膠微粒可透過環境污染或製程中釋出進入食品,易吸附有害物質,對健康構成潛在風險。目前SGS可針對飲水、食鹽、茶包提供塑膠微粒測試服務。

何謂塑膠微粒?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定義,塑膠微粒指的是小於0.5公分(5mm)的塑膠碎片,可分為三種來源,第一種是塑膠原料,為了特定目的而生產的塑膠顆粒,一開始就製成小尺寸 (如:洗面乳的柔珠),其融化後可製成更大的塑膠物、塑膠片,第二種是大塊塑膠經過風吹日曬,脆化、分解後的小分子,第三種則是纖維,來自石油提煉產品所生產的布料、人造纖維(如:聚酯纖維、尼龍纖維等)清洗過程中產生的碎屑顆粒。
 

塑膠微粒的特性?

塑膠微粒顆粒小無法被一般排水系統攔截,也無法被汙水處理廠有效攔阻,其親脂性高,表面積大,容易黏附有毒物質,如: 塑化劑、雙酚A、戴奧辛、多環芳香烴、重金屬等,而這些汙染物已被證實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有致癌的可能。雖然塑膠微粒本身的毒性尚不明確,但它的親脂性容易成為吸附有害物的載體,當這些吸附汙染物的載體被水中生物攝取進入食物鏈會進行生物體內累積,最後影響到人類。
 

塑膠微粒進入食品供應鏈的可能途徑?

環境污染

塑膠製品可能因使用目的 (如塑膠微珠)、使用方式或塑膠廢棄物處理不當而導致塑膠廢棄物流布於環境中,隨著物理、化學性分解而產生塑膠微粒,再由環境中帶入食品供應鏈。
 

製程中汙染

食品製作過程中,也可能因為其製造或盛裝之塑膠類接觸物質而導致食品受到塑膠微粒之污染。

 

台灣市售塑膠類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產品相關研究調查

食品藥物管理署曾與國立成功大學合作發表「台灣市售塑膠類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產品含有及材料釋出之塑膠微粒調查研究」,針對50件市售塑膠類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產品 (一次性塑膠杯、茶包袋及咖啡袋、塑膠耐熱袋樣品),並對其中21件產品以模擬正常使用方式,檢驗所釋出之塑膠微粒含量,另對29件PET瓶裝水檢測出所含有之塑膠微粒。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市售塑膠類食品器具容器包裝材料釋出之塑膠微粒數值和國際文獻之數值相近。
 

SGS可提供您飲水、食鹽及茶包中塑膠微粒測試

塑膠微粒可能悄悄存在於我們每天接觸的飲用水、食鹽甚至茶包中。SGS可提供飲水、食鹽及茶包中塑膠微粒測試 (定性試驗),協助企業把關產品品質,打造更安心的消費體驗。

※ 本文由SGS食品服務部編輯小組整理編撰,若他方引用本網頁相關文章內容亦應註明出處,並應確實遵守著作權規範。

資料來源:

關鍵字: #塑膠微粒 #茶包 #咖啡濾紙 #食鹽 #瓶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