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服務

服務諮詢

時事與政府訊息

News & Information
住宅
2016/02/19

制震、隔震是噱頭!建築安全看施工

內文出處 好房網News
  • 3525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場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帶來慘重災情,也震醒了大家對建築結構安全的重視。政府陸續修訂〈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明訂「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概念準則,坊間也陸續出現許多主打結構加強的耐震宅、制震宅,諸如此類強打結構安全的建築,售價自然不菲,究竟花錢真的買到安全?還是成為冤枉的肥羊?

消能元件夯 需全方位考量 「多是促銷噱頭,建議購屋者當做參考。」針對建案主打結構安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何明錦表示,建築的結構設計只要符合建築法規與耐震設計,就不用太過擔心,另外「消能元件」,如制震壁、阻尼器的使用,需要進行整體考量,配合建築結構一併設計,才能真正發揮功效。唯有透過專業人員精密計算得知整棟樓適當的裝設位置與裝配數量,否則僅在部分樓層安裝,或裝配數量不足,都無法達到功效。面對坊間許多建案主打的特殊耐震結構,是否經過整體規畫或通過合格檢驗,他也持保留態度,「恐怕多數只是銷售手法。」

耐震標章 確認施工品質 何明錦更說明,大地震後曾經詳細調查,發現在建築物的結構設計與規畫都達到一定水準,真正的問題出在施工階段,若是施工品質不佳,即使結構設計完備也難以抵抗地震,結構設計在送建照時都有法規做規範,但施工過程則較難控制,且建築完工後更難察覺。有鑑於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積極推動「耐震標章」,透過第三方公正單位進行施工監造,高標準控管品質,確保所有施工程序都合乎法規與設計規範,依照設計執行興建。

雖然耐震標章因為要申請特別監造,費用提升不少,且需要經過高標準檢驗施工過程,等待建築完工後才能取得,可說是費時耗財,也因為耐震標章取得不易,目前僅採鼓勵性質施行,但透過法規搭配標章,確保建築結構由設計至施工完成都達到水準,如此更能保障居住的安全無虞,也可以說是「好宅」的一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