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水壺、便當盒、外帶餐具以及各式食品容器與包裝,陪伴著我們的三餐。
但你知道嗎 ?當這些容器或包材盛裝熱湯、酸性飲料或接觸油性食品時,可能會釋放出看不見的物質。為了確保這些食品容器與包裝的安全性,實驗室會透過溶出試驗,測試其在不同條件下的穩定性。其中常見的檢測項目包括蒸發殘渣與高錳酸鉀消耗量,用來評估食品接觸材料(Food Contact Materials,FCM)的穩定性及潛在風險。
什麼是「溶出試驗」?
以常見的 PP 保鮮盒為例,它可以盛裝優格、起司或便當食材,但你有想過在酸、鹼、油或加熱時會不會釋出化學物質嗎?溶出試驗就是透過模擬這些日常使用情境,來檢測容器是否安全。
參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出版《不可不問的塑膠類 200 問》,溶出試驗會在特定條件下(如溫度、時間)使用不同溶劑(如水、醋酸、非極性溶劑或乙醇)來模擬食物與容器接觸的情況。透過這些模擬,我們可以了解保鮮盒在實際使用中可能釋出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能包括:
原料未完全反應留下的「殘留物」、為了功能而添加的「添加劑」、加熱或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以及材料脫落的「小碎片」…等。最後再確認其中的特定風險物質是否仍在安全範圍內,確保食用安全。
下表整理了各種溶媒對應的食品用途:
溶出試驗所用溶劑 |
溶出條件 |
用途別 |
水 |
60°C,30分鐘a |
模擬盛裝/接觸酸鹼值 > pH5 之食品
例如 : 蘇打餅乾、豆漿、牛奶…等食品 |
95°C,30分鐘b |
4% 醋酸 |
60°C,30分鐘a |
模擬盛裝/接觸酸鹼值 < pH5 之食品
例如 : 檸檬汁、番茄醬、優格…等食品 |
95°C,30分鐘b |
正庚烷 |
25°C,1小時 |
模擬盛裝含表面油脂及脂肪性之食品
例如 : 橄欖油、起司、花生醬…等食品 |
20% 乙醇溶液 |
60°C,30分鐘 |
模擬盛裝/接觸含酒精之食品
例如 : 米酒、香檳、含酒精甜點 (如提拉米蘇) …等食品 |
a食品製造加工或調理等過程中之使用溫度為未達 100°C 者
b食品製造加工或調理等過程中之使用溫度為 100°C 以上 |
什麼是「蒸發殘渣」?
「蒸發殘渣」是指將容器或包裝浸泡於模擬食物的液體後,取出浸泡液加熱蒸發乾燥,最後留下的固體雜質或殘留物重量。這些殘留物代表容器或包裝中可能溶出的總量,包括添加劑或其他不必要的雜質。檢測數值越低,表示容器或包裝的材料越穩定,對食品的潛在影響也越小。透過蒸發殘渣的檢測,可以確認容器具在日常使用時不會釋放過多雜質,進而確保食用安全。
什麼是「高錳酸鉀消耗量」?
「高錳酸鉀消耗量」並非直接檢測容器與包裝中的高錳酸鉀含量,而是利用高錳酸鉀作為強氧化劑的特性,評估容器與包裝在模擬食物環境下是否會釋出可氧化的有機物質。實驗室進行測試時,將容器與包裝浸泡於模擬液中,若有不應存在的有機成分溶出,便會消耗掉部分高錳酸鉀。其結果以消耗量大小表示,數值越低代表材料越純淨、潛在污染風險越低。此試驗可有效反映食品接觸材對食品安全的影響,確保消費者日常使用時的安心。
SGS測試服務
SGS 能提供您食品接觸材料(FCM)的溶出試驗服務。除了一般常見的蒸發殘渣與高錳酸鉀消耗量測試項目外,也涵蓋 雙酚A(BPA)、重金屬、塑化劑、初級芳香胺(PAAs)等特定風險物質及非刻意添加物質(NIAS)風險評估。試驗可依產品實際用途選擇合適的溶劑,模擬食品容器與包裝在不同食品接觸情境下的表現,評估在特定條件下可能遷移並釋出的物質量。所有測試均依循各市場地區(台灣、中國大陸、歐盟、美國等)的 FCM 法規標準進行,不僅協助食品接觸材料供應商與製造商確認產品符合法規,更進一步保障消費者於日常使用中的安全。
延伸閱讀 : 雙酚A及其他雙酚類禁令 (EU) 2024/3190、非刻意添加物質 NIAS 的風險與評估、
聚醯胺塑膠食品容器用具中的高風險物質 : 初級芳香胺(PAAs)
※ 本文由SGS雜貨實驗室食品容器具編輯小組編撰 ;若他方引用本網頁相關文章內容亦應註明出處,並應確實遵守著作權規範。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