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申請
智能客服
找不到相關資料
衛福部2021年7月開始實施的「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中,除了採用腸桿菌科限量取代過往的衛生指標菌 (生菌數、大腸桿菌群),也大幅採用指標性病原菌限量以管理食品風險,例如沙門氏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等,另就乳及乳製品類、嬰兒食品引入「採樣計畫」概念,使檢驗結果更具有代表性。
阪崎腸桿菌是嬰兒配方食品中的重點檢驗項目,此菌對於嬰兒的威脅較大,也是被確定為引起嬰幼兒死亡的重要條件致病菌。「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也對制定相關限量標準,可提供6個月以下嬰兒食用的食品須為陰性 (採樣計畫:n=10,c=0)
沙門氏菌經常位居細菌性食品中毒原因的首位,並廣泛存在於動物界。沙門氏菌的感染病症稱為沙門氏菌症,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噁心、嘔吐。
李斯特菌屬對環境適應性強,廣泛存於自然界中,常發現於土壤、腐生植物和許多哺乳動物的糞便中,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源之一。生食,或是加工後的蔬菜水果容易感染到李斯特菌。
冷凍食品需要符合「冷凍食品類微生物衛生標準」,此項法規分別針對不同的冷凍食品類別規範生菌數、大腸桿菌群及大腸桿菌的微生物限量值,業者可以依照自家冷凍產品的類別,選擇檢測何種微生物衛生項目。如果販售的冷凍食品屬於完整包裝食品,那麼必須依照「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先進行八大營養標示成分分析後,得到產品的營養標示表格,之後再印製於外包裝上。
節錄國際及國內2021年11月重點政策法規及新聞事件回顧
聯合國INFOSAN發布第三季食品安全案件共65件,其中有46件屬於生物性危害,7件屬於未聲明的過敏原或食品成分,3件涉及化學危害(組織胺、陶斯松),生物性危害中以沙門氏菌20件最多。本季65件事件中問題食品的前三名為:魚類及其他海鮮13件、香草香料及調味品8件、肉類及肉製品8件、蔬菜及蔬菜製品8件。
IFSAC使用所建立的分析模型,試圖歸因四種食源性疾病--沙門氏菌、大腸桿菌 O157、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曲狀桿菌的食物汙染來源。
衛福部於2020年10月6日發布訂定「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為利各界因應,將自民國110年7月1日起實施,整併「一般食品衛生標準」第5條有關微生物之規定。
節錄國際及國內2020年4月重點政策法規及新聞事件回顧。
2021/4/8(四) 13:30-16:30(13:00開始報到) 費用 : 免費 報名截止日: 2021/3/31(三)
為增進您的使用體驗,本網站使用 Cookies,您可以點選《Cookie 政策》以詳細了解其內容。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明同意我們使用的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