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申請
智能客服
找不到相關資料
衛福部2021年7月開始實施的「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中,除了採用腸桿菌科限量取代過往的衛生指標菌 (生菌數、大腸桿菌群),也大幅採用指標性病原菌限量以管理食品風險,例如沙門氏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等,另就乳及乳製品類、嬰兒食品引入「採樣計畫」概念,使檢驗結果更具有代表性。
於110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引入了腸桿菌科作為乳及乳製品、嬰兒食品、飲料、冷凍食品及冰類的衛生指標菌,本篇介紹了衛生指標菌的基本概念、腸桿菌科的涵蓋範圍、生化特徵及檢驗方法,並彙整相關的衛生標準。
美國於2020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制營養標示中新增了添加糖 (Added Sugars)的標示項目,究竟添加糖是什麼?哪些糖的來源需要列入添加糖的計算?該怎麼計算產品的添加糖量呢?快來閱讀SGS整理的添加糖大哉問吧!
食品業者為了創造更多的營收,紛紛向外尋求拓展食品外銷市場,除了語言的隔閡外,食品法規的差異也是經常造成貿易損失的原因之一,SGS台灣食品服務部提供各項出口食品的標示審察、成分審核、測試建議和法規諮詢等服務,以協助台灣食品業者提升國際貿易的效率。
美國於2020年1月1日起針對年營業額高於1千萬美金的製造商開始實施新制營養標示規範,其餘業者也將陸續分階段實施,此規定也適用於進口到美國的包裝食品。
聯合國INFOSAN發布第三季食品安全案件共65件,其中有46件屬於生物性危害,7件屬於未聲明的過敏原或食品成分,3件涉及化學危害(組織胺、陶斯松),生物性危害中以沙門氏菌20件最多。本季65件事件中問題食品的前三名為:魚類及其他海鮮13件、香草香料及調味品8件、肉類及肉製品8件、蔬菜及蔬菜製品8件。
IFSAC使用所建立的分析模型,試圖歸因四種食源性疾病--沙門氏菌、大腸桿菌 O157、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曲狀桿菌的食物汙染來源。
中國大陸農業農村部修訂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於2021年9月3日開始實施,其中台灣主力的外銷農產品稻米、鳳梨、釋迦及茶葉等,本次增訂了多項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且大部分限量皆偏低,相關出口業者須格外注意。
聯合國INFOSAN發布食品安全案件第二季總結共63起,其中有38件屬於生物性危害,11件屬於未聲明的過敏原或食品成分,生物性危害中以沙門氏菌19件最多,其中包括1件在多國爆發的沙門氏菌可能與食用甜瓜有關。
食藥署因應「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於110年7月1日起實施而訂定「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採樣計畫之採樣原則指引」,針對乳及乳製品類、嬰兒食品類食品業者可能遇到因特殊情況導致採足規定樣品數有困難時,提供可參考的配套作法。
為增進您的使用體驗,本網站使用 Cookies,您可以點選《Cookie 政策》以詳細了解其內容。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明同意我們使用的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