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奧辛危害與防制

我國人口綢密

廢棄物產生量與日俱增垃圾遂成為各級政府最棘手的問題

在掩埋場一地難求與現有容量限制下,焚化逐漸已成為現階段解決垃圾問題的主要中間處理方法。 然而垃圾焚化可能會排放許多有害物質,包括重金屬(如砷、鎘、汞、鉛、鉻、鎳、鈹、鋇、銀等)、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多氯聯苯(PCBs)以及戴奧辛與呋喃PCDD/Fs)等【Domingo 2002; Llobet et al. 2008】。

戴奧辛為斯德哥爾摩公約中管制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之一,其具有劇毒性、致癌性及蓄積性等【USEPA, 1994a; 1994b】,排放後會長期累積於環境中,直接或間接造成空氣、食物鏈和其他環境介質之污染,而可能對現有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衝擊。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計畫目標及效益

  • 調查臺北市轄境內內湖、木柵及北投等三座垃圾焚化廠周界空氣、土壤、植物及動物肉品中戴奧辛濃度,建立焚化廠周界空氣、土壤、植物及動物肉品中戴奧辛濃度資料庫。
  • 收集國內外專家學者或政府機構曾經針對臺北市進行相關戴奧辛等檢測及研究等資料,並分析國外戴奧辛污染情況與本市之比較。
  • 依據採樣分析結果提出對焚化廠營運操作之建議,以做為環保局後續施政方針及管制重點之參考。

工作內容

  • 採樣前說明會。
  • 戴奧辛採樣檢測及分析。
  • 宣導資料及網頁。
  • 成果宣導說明會。

工作規劃

  • 採樣點現勘及資料蒐集。
  • 污染物排放分析。
  • 環境介質監測。
  • 行政管理。

預期效益

舉辦採樣前說明會

舉辦臺北市三座垃圾焚化廠採樣前說明會解除居民疑惑及成果說明會對民眾進行宣導及諮商。

確認汙染來源

本團隊各污染源煙道廢氣PCDD/Fs特徵剖面資料庫,可用以完成周界介質特徵剖面之比對,以確認污染來源。

比較與分析

完成國內外相關研究計畫之比較與分析,並探討焚化廠對環境介質PCDD/Fs之影響,提出焚化廠營運操作之建議。

提供相關訊息

製作文宣資料並建置網頁宣導相關訊息以減低民眾之憂慮。

認識戴奧辛

戴奧辛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

戴奧辛/呋喃(PCDD/Fs)為已知毒性最強化合物之一,其中又以被稱為「世紀之毒」之 2,3,7,8-TCDD毒性最強,國際癌症研究局已將其歸類為第一類之「已知人類致癌物」。

戴奧辛/呋喃(PCDD/Fs)對人體健康之影響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致癌毒性

  • 流行病學之調查顯示戴奧辛/呋喃(PCDD/Fs)暴露與軟組織腫瘤以及惡性淋巴腫瘤之發生有關。

2

肝毒性

  • 肝臟是動物體內對戴奧辛/呋喃(PCDD/Fs)最為敏感的器官之一。在義大利Seveso意外事件發生後,暴露於戴奧辛/呋喃(PCDD/Fs)的小孩有肝臟腫大現象。

3

垂直傳染

  • 戴奧辛/呋喃(PCDD/Fs)也可經由母體胎盤到達胎兒,進而使得孕婦發生流產或畸胎。

4

皮膚毒性

  • 人體意外暴露於戴奧辛/呋喃(PCDD/Fs),若血液中戴奧辛/ 呋喃(PCDD/Fs)含量高於160pgTEQ/glipid以上,約一至三週之間會有氯痤瘡出現。氯痤瘡主要發生在臉上,尤其是眼睛周圍、鼻子兩側、耳前、胸部及上背等部位。民國68年,台灣台中、彰化一帶所發生之遭多氯聯苯(PCBs)污染之米糠油事件,其造成毒害(皮膚病症、神經智能發展障礙、畸型高發率等)之原因亦與PCBs中所含之PCDFs有關。

該怎麼知道他有多毒?

所含戴奧辛毒性可以用毒性當量來表示。一般表示戴奧辛/呋喃(PCDD/Fs)的毒性時經常引用毒性當量(Toxicity Equivalency Quantity, TEQ)的觀念。毒性大小通常以毒性當量因子(Toxicity Equivalency Factor, TEF)來表示,即將每一種2,3,7,8-戴奧辛/呋喃(PCDD/Fs)毒性與2,3,7,8-TCDD相比,得到之比值即為TEF。下表所列分別為International TEF(I-TEF)及WHO所建議之戴奧辛/呋喃(PCDD/Fs)毒性當量因子。在分析測定個別的2,3,7,8-戴奧辛/呋喃(PCDD/Fs)濃度後與TEF相乘,樣品的毒性大小即為樣品中所有TEQs之總和。

戴奧辛是甚麼?

俗稱之戴奧辛(Dioxins ,PCDD/Fs)是一個或兩個氧原子聯結一對苯環類化合物之統稱(約210種),包括75種多氯二聯苯戴奧辛(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簡稱PCDDs)及135種多氯二聯苯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簡稱PCDFs)。戴奧辛/呋喃(PCDD/Fs)之化學結構如圖1所示,只有17種具2,3,7,8鍵結的同源物才具有顯著的毒性,其中又以2,3,7,8-TCDD毒性最強,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歸類為『人類已知致癌物』。

戴奧辛何處來?

戴奧辛主要經由燃燒產生,所以來源廣泛;大氣中的戴奧辛/呋喃(PCDD/Fs)之來源主要為人類活動而產生,包括發電或製造能源、金屬冶煉與化學製造、其他高溫排放源、廢棄物焚化。簡述如下:

特定工業製程的燃燒

  • 金屬冶煉、燃煤或燃油發電廠、能源工業等高溫製程。
  • 廢棄物焚化、火葬場等含氯有機物之燃燒排放。

工業原料製程副產物

  • 含氯酚類化合物製造。
  • 紙漿加氯消毒漂白過程。
  • 農藥、工業及家庭用清潔劑製造。

露天燃燒行為

  • 露天燃燒垃圾、廢五金、廢電纜、農廢、香菸、鞭炮等。

移動性污染源

  • 汽、柴油交通工具廢氣。

自然界生成

  • 火山爆發、森林火災。

您一天吃進多少戴奧辛?

戴奧辛/呋喃(PCDD/Fs)進入生態食物鏈與人類飲食之兩個主要路徑為:

1

空氣植物動物及水

  • 環境污染(空氣及土壤)
  • 植物(沾附或部分吸收,少量)
  • 草食或腐植性昆蟲、草食動物(開始累積)
  • 鳥禽類、肉食動物(生物體內累積)
  • 人類(食物鏈末端,依飲食習慣及飲食量累積)

2

底泥

  • 環境污染(河川及海洋)
  • 水中及海洋植物(沾附或部分吸收)及底泥沉積(吸附於微粒,沉降至底泥)
  • 水中及海洋草食或腐植性甲殼類、昆蟲、草食魚類及蝦(魚、蝦等生物,開始累積)
  • 水中及海中大型生物(大魚、魷魚、大型蝦、蟹等生物,體內累積)

焚化廠控制技術

焚化廠之戴奧辛控制技術

臺北三座焚化廠空氣污染防制設備及戴奧辛控制介紹

一般民眾會擔心焚化爐會產生戴奧辛,其實去除『戴奧辛』最可行的方法就是高溫燃燒。大型垃圾焚化爐處理溫度達到850 ℃以上,即可破壞戴奧辛;如戴奧辛含量較高者,則焚化溫度要控制在1000 ℃以上。

目前環境部對垃圾焚化爐的操作運轉要求如下,需滿足以下5項條件使可排放:
  • 二次空氣注入口下游燃燒溫度一小時平均值不得低於攝氏850度
  • 氣體滯留時間既存焚化爐應達一秒以上
  • 煙道出口一氧化碳(CO)一小時動平均值應低於100 ppm
  • 排氣中含氧量應達6%以上
  • 集塵設備入口廢氣溫度既存焚化爐應在攝氏280度以下

焚化廠戴奧辛之排放標準值為 0.1 ng-TEQ/Nm3

預防方法

資源分類回收

資源分類回收

廢塑膠容器回收利用, 使用可回收再利用材質。送進焚化爐的垃圾成分也會影響戴奧辛的濃度,因此確實做好垃圾分類是必須的,尤其是塑膠類的垃圾更要注意回收,而減少製造垃圾更是戴奧辛減量最有效的方法。

減少含氯物品

減少含氯物品

儘量使用低污染及可回收再利用材質的物品,並且少用PVC塑膠袋、含氯漂白劑、有機氯防腐劑、殺蟲劑等含氯物品。

禁止露天燃燒

禁止露天燃燒

垃圾、廢五金、廢電纜、廢輪胎、廢家具等。

善用大眾運輸

善用大眾運輸

儘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使用機動車輛。

環境檢測

環境檢測各期計畫

整體而言,三廠歷年周界大氣PCDD/Fs濃度與國內不同地區都市垃圾焚化爐周界大氣相較,皆屬於較低範圍值,顯示在三廠一般正常操作情況下,對周界大氣 PCDD/Fs之影響並不顯著。

比較歷年三廠各採樣點之周界大氣、植物及土壤之PCDD/Fs等位濃度圖及風瑰圖,可知環境介質中PCDD/Fs之分佈與三廠無明顯之相關性。 由統計結果顯示, 整體略為呈現下降趨勢,但周界植物及土壤中PCDD/Fs含量變化不顯著。

歷年檢測成果趨勢

相關資訊

常見問題

A

當戴奧辛被排放至大氣,可能會被傳輸至遠處,因此戴奧辛在全世界隨處可見。此外,當戴奧辛被排放至水體時,會傾向沉澱於底泥中,爾後可能被傳輸至其他地方或被魚及水中生物攝取。環境中之戴奧辛不易被破壞消失,反而會沉降於植物體上或被生物攝取而存於動植物體內。戴奧辛會藉由食物鏈而累積,因此相較於植物、水、土壤或或沉積物中戴奧辛含量,動物體內之戴奧辛含量較高,且傾向於囤積於動物體脂肪內。

A

由於戴奧辛長久存在於環境中,因此或多或少會有戴奧辛存在於人體內。不幸地,目前尚未有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可去除體內之戴奧辛含量。體內之戴奧辛需要經年累月新陳代謝作用始能逐漸排除,因此假若可降低戴奧辛之暴露量,即可使體內之戴奧辛降低。故最佳方針為避免暴露於含戴奧辛之環境及食用含戴奧辛之食品。

A

我們並不建議因某些特定食物可能含有戴奧辛,就一概不去食用。我們建議多選擇瘦肉、低脂肪或無脂肪之肉品等食品,並多攝取水果、蔬菜與穀類。肉、牛奶與魚是人體營養成分之重要來源,牛奶可提供鈣、維他命A、維他命D及合黃素,肉品可提供鐵、鋅及維他命B,而魚類可提供有益之脂肪酸、維他命及礦物質,此外,肉、牛奶與魚皆含有優質之蛋白質。以下策略可減少飽和脂肪之攝取以及降低我們戴奧辛之暴露風險:多選擇瘦肉,瘦肉為脂肪量低或已移除肉眼可見的脂肪之肉品。魚類與家禽部分,可藉由去除皮脂以減少脂肪攝取。烹飪時,可減少奶油與豬油使用量;另外,選擇可移除食物中之脂肪之烹煮方式,亦可降低飲食中脂肪攝取量。

A

為了健康及飲食均衡,我們仍需要特定量之脂肪。脂肪可提供能量與脂肪酸,脂肪可幫助人體吸收脂溶性維他命A、維他命D、維他命E及維他命K等維生素。因此,在日常飲食中,仍需要攝取含有少量脂肪之食物。脂肪攝取量須小於一天所攝取總能量之30%以下,飽和脂肪攝取量亦須小於10%。對於一天需要2000大卡的人而言,總脂肪攝取量為65克,其中包含20克以下之飽和脂肪。我們並不認同拒絕攝取所有類型之脂肪,但建議藉由選用瘦肉及低(無)脂肪之食品,並減少使用動物性油脂來烹煮食物。以上關於飽和脂肪之建議符合降低戴奧辛暴露之策略:若減少飽和脂肪之攝取量,即同時降低戴奧辛之暴露風險。

A

清洗食物為減少細菌感染之良方,但卻無法將戴奧辛去除。烹煮方式(如將脂肪移除)可降低飲食中脂肪之含量,藉此可降低飲食中戴奧辛之攝取量。